close

咖啡沖煮的五大關鍵字  

1.顆粒度/顆細度
顆粒度/顆細度所言的是,當咖啡豆通過磨豆機所呈現的顆粒大小,這是在沖煮咖啡最重要的一道程序,這是影響咖啡風味呈現的第一步。
請你想像一下
在相同重量下的白糖,一份是如冰糖大小的顆粒、一份是如細沙大小的顆粒,放入相同條件下的水裡頭(溫度、容量...等),這兩杯水哪一杯會比較甜?
應該是細沙大小的糖水會比較甜,因為白糖在水中接觸面積較多,溶解更多,才會比較甜了!
如果你想像得出來,上述的比喻,那你大概就知道顆粒度/顆細度是在說什麼了!
關於顆粒度/顆細度的大小
極細研磨>義式咖啡機
細研磨>摩卡壺
中研磨>滴濾式(手沖、法蘭絨)、虹吸壺(賽風、syphon)
粗研磨>濾壓壺
這些都不是絕對的標準,只有從你或你要分享的人由咖啡液反饋出來的口感去做調整。
太淡、沒味道,是萃取不足嗎?
咖啡豆研磨顆粒度/顆細度太粗,導致咖啡粉萃取太少?
太濃、沒味道,是萃取過度嗎?
咖啡豆研磨顆粒度/顆細度太粗,導致咖啡粉萃取太多?
如果你覺得咖啡液的萃取是有趣的事情,那你可以開始研究什麼樣的咖啡豆研磨顆粒度/顆細度是最適合你的大小?!

可以從手沖、法式濾壓壺或是愛樂壓去開始你的咖啡萃取!!

目前以小飛馬600N 固定於3.5號作沖煮

2.粉水比
咖啡粉與水的比量,例如 1:20 即 1克的咖啡粉用20c.c.的水去沖煮。
這就是簡單的粉水比之概念。
如果你有兩杯500克(其他條件都相同)的水,一杯(a杯)放入5克的鹽,另一杯(b杯)放入50克的鹽,都充分溶解後,哪一杯水比較鹹?
a 鹽水比 1:100
b 鹽水比 1:10
應該是b杯的水比較鹹吧!

儘管你每天都固定喝300c.c.的咖啡,而你卻沒有固定咖啡粉的用量時,那你就會得到今天濃咖啡明天或許淡的咖啡囉!!

我喜歡的比例是 咖啡粉:水是 1:13 左右


3.時間
從沒有咖啡液到萃取出所需的咖啡液量,所花費的時間,這就是咖啡萃取中「時間」的概念。
有極短時間的espresso、約1-2分鐘的虹吸、約3-4分鐘的手沖等等的萃取方式,咖啡喝起來可以很悠閒,但沖煮時間卻是不可以馬虎的,從研磨到萃取的過程中,每一秒都是分秒必爭的動作。
為什麼時間也是關鍵呢?
假設你有兩份相同的茶葉,在相同條件下作沖泡,一個泡10分鐘,另一個泡1小時,請問哪一杯喝起來比較濃?
應該是泡1小時的濃很多吧?!
所以沖泡時間也是很關鍵的一個因素!!

4.溫度
沖煮的水溫,也就是水的溫度!
有兩個相同的冰塊,一個淋40度C的水,一個淋95度C的水,注水量、注水時間等等其他因素都相同,哪一個可以溶化最多的水出來?
猜想應該是95度C可以溶出較多的水吧!?

我目前使用的豆子是淺烘焙的咖啡豆,使用溫度約88度-90度C左右

5.攪拌棒
這裡說的攪拌棒,是一個抽象的概念。
但為什麼我要說是攪拌棒呢?
這是一個擾動因素,指示一個輔助的媒介。
不知道你有沒有燙青菜或是炒菜的經驗,先假設你有好了!
燙青菜,最簡單就是水滾後將生的青菜丟下鍋。
在不攪動它的過程中,它會慢慢熟。但是會從最底部熟到最上層,底部熟透了,上層未熟的情況就發生了。
所以為了避免青菜部分太熟、部分太青,適度的攪動青菜,使其受熱均勻,呈現出美味的燙青菜。
那這就是我所謂的攪拌棒概念了!!
如果你已經有燙青菜的概念後,那攪拌棒,就是你在沖煮咖啡時的媒介了。
˙手沖,其水柱大小、高低,就是攪拌棒了,水柱在翻動咖啡粉時,所萃取出的咖啡液,就會有些微的差異性了,等你去嘗試。
我自己的手沖,每天都在改變,大小和高低沒有一個固定法,導致每一杯的萃取出咖啡液,沒有一個很準確的味道可以作呈現!!
但我這是我所設定的變動因素!

˙虹吸,在按壓或是攪拌的木棒,就是很直覺的攪拌棒了。你是輕柔、用力的對待咖啡粉,很容易有不同的呈現性。
˙半自動咖啡機,壓力(9 bar)是一個最抽象的概念了,在低於壓力下所出的咖啡或高於壓力下所出的咖啡,其呈現的風味會有很大的差別。
當然你在外面咖啡店所看到的營業用半自動咖啡機,基本上壓力、溫度等等都是設定好的,很難會喝到壓力不足或過高的咖啡,除非他沒有用心對待咖啡萃取這件事!

 

如果你是對於咖啡有興趣、覺得煮咖啡很好玩、想要省錢卻要喝好咖啡的人,這五大關鍵字應該會對你有所幫助。
投資一些器材(沖煮器具、手動或電動磨豆機),找到你喜歡的咖啡豆,開始沖煮你的咖啡吧!
切記要沖煮出一杯美味的關鍵,就是一試再試!但別困擾自己,變動五大關鍵字太多,改變一個關鍵,可能是水溫、粉水比或顆粒度/顆細度等等的改變!!

上述所說的關鍵字,我對其做的假設或比喻,也許太過抽象、難以了解或是過度誇飾了
但我希望讓你從生活經驗或是常識裡,知道沖煮出一杯好咖啡,並沒有你想像地那麼難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咖啡_鳥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